首页 > 常识 >

忻州五台山为啥能被称作“华北脊梁”?

时间:


五台山在自己的记忆中,一直是模糊且零零碎碎的,不论怎么搜索,大脑中也仅仅能把它和佛教名山,杨五郎出家,顺治帝出家,抗日根据地等信息稍作牵连,完全是碎片化的。直到7月份和8月份有幸两次参加五台山徒步后,对五台山才有了更进步地了解,才有机会将那些零碎的信息进行一番梳理,进而对五台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海拔最高——丰饶的地理脊梁

五台山地处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部,为太行山系的北端,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合璧的名山胜地。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周边500余里。由东、南、西、北、中五座山峰环绕而成,五峰耸峙,高出云表,顶无林木、平坦宽阔。《名山志》所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由此得名。

【五台山地理位置】

【五台山地形图】

五台山地质古老,地貌奇特,地处华北大陆的腹地,与恒山-太行山连续,相对高差达2400多米,大面积出露了地壳不同层次的岩层和地质构造,展示出中国大陆基底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组成,是由大于25亿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层构成的最高山脉。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

【北台花岗岩地貌】

【北台花岗岩地貌】

五台山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五台山共有植物100科、386属、661种,其中草本植物501种,木本植物160种。 低等植物中,藻类有地皮菜可供食用,绿藻可作饲料;菌类有木耳、蘑菇、马勃、猪苓、茯苓,均可入药,木耳、蘑菇又是山珍佳肴。高等植物中的蕨类有瓦松、卷柏、银粉、背蕨,无为等。其余高等植物分牧草、森林、果木、药材、花卉等。

【山间的植物】

【山间的植物】

植物群落因海拔变化呈一定规律性,即亚高山分布着耐寒矮小的高山草甸灌木,中山、低中山分布着高大的针阔叶树种及伴生灌木。木质植物资源共42科,71属,160种。

【阔叶林与灌木】

五台山有陆生脊椎动物63科,149属,205种。

五台山有金属、非金属矿藏有30余种,矿点160余个。

【山上牧牛】

【东台石刻】

五台山是中国早前寒武纪的标准地层单元和研究地质构造及地球发展历史的活标本,保留有显著的冰缘地貌,如石海、石湖、石流坡、热融湖塘、高山草甸等景观,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一个世界上稀有的集文化与自然一体、弥足珍贵、不可再生的遗产地。从这个角度上讲 ,五台山不仅仅是山西的五台山,中国的五台山,更是世界的五台山!

【五台之中,最高的是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为华北之巅。】

在海拔和气候影响下,五台山海拔2600-2800米以上,大部分区域为高山草甸,占五台山全部植被景观面积的44%。

从中国大陆东部而来的水汽,则在平坦的台顶周围和山谷间聚集,形成蔚为壮观的云海。

【中台山顶云海 全景图】

山石、云海、植被构成了五台山的自然景观,再加上清凉的气候,使五台山成为一个绝佳的避暑旅游圣地。

历史久远——厚重的文明脊梁

有句话叫做:地上文明看山西,地下文明看陕西。三晋大地镌刻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印记。据史料记载,女娲、炎帝、黄帝、蚩尤等华夏传说人物活动中心都在山西,尧舜禹从山西(今临汾、运城)开启了中华文明。而五台山所在的五台县从西汉置县,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地处山西北部、太行西侧的五台山,正位于两个“过渡带”,一个是华北平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另一个是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带,也是农耕与游牧的过渡带。

中国历史上,北方战乱频发、王权更迭,五台山凭借巍峨的山形、清凉的气候以及长期的佛教文化传承,吸引了历代帝王和僧侣的关注,又因其处于过渡地带的关键位置成为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之地,可谓占尽地利。

【佛光寺大殿建筑结构】

境内文保单位达112处,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到两汉隋唐、宋元明清全县都有分布。我国现存仅有的3座唐代木构建筑都在山西,而其中最早的和最大的2座又都在五台。重建于公元875年的佛光寺东大殿是目前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单体建筑,是现存已知的唐代木构殿堂的范例,享有“中国第一国宝”“亚洲佛光”之美誉。

【五台山寺院分别情况】

五台山原为神仙方士所居,故名紫府。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曾建有紫府庙,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居。

唐代高僧慧祥在其《古清凉传》卷上,引《仙经》云: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其《传》卷上又说:晋永嘉三年,雁门郡后人县百余家,避乱入此山,见山人为之 步驱而不返,遂宁居岩野。往还之士,时有望其居者。至诣寻访,莫知所在,故人以是山为仙者之都矣。

北魏时期盛行《华严经》,彻底为五台山打开了晋级佛国世界的大门。《华严经》中有记载——“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常为说法。”

经文中所述“清凉山”本虚指,但五台山冷凉的气候、壮阔的山形,以及山中少被人打扰的幽静氛围让人自然产生联想。于是,人们逐渐把五台山与经文中的清凉山对应起来。

随后更是有《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

五台山五座高峰的形态,与经文中描述的“五顶”不谋而合,更加深了人们五台山便是清凉山的印象,而与清凉山关系密切的文殊菩萨也被认为在五台山顶修行。

由此,五台山的佛教确定了一个核心——文殊信仰。五个台顶的寺院也分别有文殊菩萨像,东台望海寺聪明文殊菩萨、北台灵隐寺无垢文殊菩萨、中台演教寺孺童文殊菩萨、西台法雷寺狮子吼文殊菩萨、南台普济寺智慧文殊菩萨。

【东台望海寺】

五台山有浩如烟海的佛像,数量多达30000余尊,不仅有佛、菩萨、罗汉、胁侍、供养人、护法神,而且还有儒教、道教、地方宗教、帝王将相、僧侣居士等。这里的佛像分为八种类型:泥塑,金属,石刻,木雕,烧瓷,脱纱,刺绣,画像。此外还有佛塔、影壁、牌楼、碑碣等交相辉映。

【镇海寺壁画】

【狮子窝万佛琉璃塔】

著名的寺院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等等。其中的显通寺,又称大显通寺、大孚灵鹫寺、大华严寺等,位于台怀镇北侧,是五台山规模大、历史悠久的寺院,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全山寺院之首。显通寺寺宇面积八万余平方米,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上殿堂七重,自前至后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梁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殿。此外,还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

【显通寺 无量殿外观】

无量殿是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时,神宗命妙峰法师用磨砖砌成的一座华严道场,是五台山一座独特的建筑,在走廊的任何一个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殿高二十点三米,殿面宽十间,明七暗三,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分上下两层,殿身四周没有檐柱,全用青砖砌就,殿顶用方木砌就。殿前正面每层都辟有七个阁洞,殿外壁每间砌有间柱,外檐雕刻有各式花卉和吉祥图案。殿前后檐明、次、尽间辟拱券门,门楣花罩雕刻华丽。无量殿每间门楣上方有磨砖的匾额,共七块,依次是:“法菩提场”、“普光明殿”、“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佗化天宫”、“逝多园林”,表示释迦牟尼在这七个地方说了九次法,弟子们辑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整个建筑设计生动,技艺高超,结构坚固,400多年没有修过。

【显通寺 无量殿 内部】

无量殿不仅形制奇特、宏伟壮观,而且藻井精细、镂刻华丽,为国内鲜见,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的杰作,是五台山各寺庙中的一座特殊建筑。

【显通寺 铜殿】

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铜10万斤,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五台山保存下了世界上鲜有的古建筑群、罕见的佛教造像群、独特的佛教音乐,被誉为“文殊信仰中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展览馆”、“中国佛教音乐奇葩”,积淀了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南台普济寺】

如今的五台山再度成为热闹的佛教圣地,只不过前来的已不再是帝王将相,而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每年它都要接待数百万游客,节假日更是摩肩接踵。

不屈不挠——坚强的精神脊梁

山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五台山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更是成为争夺的焦点。五台是革命老区、血染的土地,在以五台山为核心的区域内,有2000多名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赞歌。

共和国唯一北方籍元帅徐向前诞生于五台,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发祥于五台,八路军北上抗日的第一个总部驻扎地——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在五台,第一个模范病室——白求恩模范病室还在五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五大书记”、十大元帅都在五台工作过战斗过,留下了红色的足迹。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党抗日救国政策的感召下,五台山僧人自发成立了“佛教救国会”,在众僧中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讲述拜佛、普渡众生和爱国抗日救亡的一致性,采用禅武结合的方式,组织青壮年僧人学练枪法。1937年,五台山僧尼又成立了全山众僧参加的“僧众救国同盟会”(简称佛救同盟),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被日寇烧毁的村庄】

1937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了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并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115师主力、120师、129师各一部先后挺进五台山区。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灵丘县的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日战争来第一场胜利的战斗。10月28日,驻扎在五台县南茹村的八路军总部奉命由五台山向太行山转移,115师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受命留守五台山区,创建了全国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

【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县的枪械所】

随着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五台山不仅在全国名声显赫,而且也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肯定,1938年3月3日,毛泽东主席对延安《陕北公学毕业同学的临别赠言》:从建立山西的五台山,到建立全中国的五台山,争取最后的胜利。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在给鲁迅艺术学院的学员讲话时,曾这样说:“……过去一个研究《红楼梦》的人说,他曾切实地把大观园考察过一番。现在你们的‘大观园’是全中国,你们这些青年艺术工作者个个都是大观园中的贾宝玉或林黛玉。要切实地在这个大观园中生活一番,考察一番。你们的作品‘大纲’是全中国,‘小纲’是五台山。”毛泽东将五台山上升到与“全中国”相提并论的高度,足见这座北方名山在他心目中的特殊位置。

在“佛救同盟”的宣传组织下,五台山僧尼把佛教的“普渡众生”引伸到爱国、抗日上来,在日寇侵犯五台山之前,几次捐款捐物派出代表慰问伤病员。1938年8月,五台山僧人募集干粉、红糖、大米和现款,并撰写了慰问信,派代表刘三槐等到松岩口村八路军后方医院,慰问了住院的伤病员。随后,各寺庙僧尼纷纷捐款献粮,支援抗日前线,其中,仅显通寺僧人就捐银元1000元、捐粮100担。此外,他们还利用宗教界云游四方的习惯,到省外一些寺庙向僧尼宣传了抗日救亡主张和党的有关政策。

1939年1月,又派代表带着慰问信和五万元法币,到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驻地,将慰问信和法币交给聂荣臻司令员,受到边区政府的表扬,后将他们的代表吸收为边区参议会参议员。

【僧人开展训练 准备抗敌报国】

【僧人在站岗】

1939年日寇进犯五台山地区时,僧人自卫队、地方游击队在六区武装部的统一组织指挥下,配合八路军在灵境乡的回龙梁一带英勇抗击日寇,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最终因实力过于悬殊,被迫撤离。当日本鬼子入侵五台山后,面对日军的种种暴行,许多队员决定参加八路军,更加有效地打击日寇。在会长然秀的大力支持下,经八路军批准,慈音、照廉、悟全、索静、怡寿、海如、常珍、含坚、白天才、白贵喜、董化成等40多名和尚、喇嘛毅然脱下袈裟,穿上军装,扛起枪杆,参加了八路军,走上了抗日前线,奋勇为民族抗击日寇。

【僧人自卫队】

此外,五台山僧众也积极捐献藏存武器。抗日战争初期,一支国民党军队败退到繁峙县与五台山交界处,其中有一个团溃退解散,留有不少武器弹药,后藏存在五台山显通寺的无量殿内,计有500余枚手榴弹、子弹1200多发、步枪123支、轻机枪一架。

抗战的十四年间,为国献身的五台山僧众远不止于此。他们的故事,永不褪色,值得世人铭记。

【僧人捐献枪支等武器】

1948年3月23日,在完成了转战陕北的艰难任务之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率领前委机关3000多人离开陕北,东渡黄河,途经山西,于4月9日来到五台山,夜宿塔院寺方丈院。

【塔院寺 毛主席路居旧址】

五台山在抗日战争中开创了全国五个第一:八路军在五台山地区南茹村总指挥部指挥的平型关战役,成为了八路军首战告捷和中国全民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晋察冀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时候,五台山僧侣毅然舍身报国,以出家不出国的信念,成立了五台山僧人抗日自卫队,为全国树立了一面鲜艳的爱国主义的光辉旗帜,开创了我国宗教界第一个抗日的先例;白求恩所在的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第一个模范病室;《抗敌报》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党报。

【竹林寺】

如今的五台山,风景秀丽,政通人和,不再充斥着硝烟和厮杀,那些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英雄们早已长眠祖国的怀抱,但他们的精神必将鼓舞着后人,不畏艰难险阻,不惧风雨挑战,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