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县简介: 塞北名县福地阳高
阳高县城全景
阳高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地处塞外高原、外长城脚下。北接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兴和县,东连大同市天镇县、河北省阳原县,西与大同市新荣区、大同县毗邻,南跨六棱山和大同市浑源、广灵二县接壤。自古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之地,向以“山西之肩背,神京之屏障”而著称。境域总面积为1678平方公里。全县下辖7镇6乡、262个行政村、1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8.56万人。
文明之根 源远流长
阳高的文明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大约在十万年以前,“北京人”迁徙西行,遇“大同湖”阻隔,便定居于阳高许家窑村一带。阳高建置已有2300年的历史,战国时设高柳县,属赵国。辽代改长青县,金改为白登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改阳和卫,后与高山卫同驻。清顺治三年(1646)并阳和、高山为阳高卫,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县,属山西省大同府。从此,阳高县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慈禧太后曾盛誉阳高为“喜城”。
人文荟萃 历史厚重
阳高县是一个传统文化大县,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人文荟萃城”的美誉。全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55处,有“许家窑人”遗址、古城堡汉墓群、云林寺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县署旧址、杨塔村砖塔等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家窑人”遗址
位于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南1.5公里处的“许家窑人”遗址,距今约十万年,该遗址的发现不仅弥补了人类发展史上从“北京人”到“峙峪人”之间的空白,也再现了远古人类生息的又一时空坐标,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许家窑人”遗址出土的刮削器和石球
云林寺
云林寺位于县城西南隅,俗称西寺,明代敕建,清光绪、宣统年间曾修葺扩建,是一座完整的组群建筑,殿内塑像、壁画、背光悬塑堪称同时代庙宇“三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林寺壁画
云林寺东侧十八罗汉
云林寺西侧十八罗汉
古城堡汉墓群
阳高县古城堡汉墓群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的古城堡周围,方圆面积19平方公里,以许家窑、靳家洼、单家窑、安家皂一带墓冢较为集中,现存58座。从墓葬形制以及随葬器物来看,为西汉早期墓葬,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生态秀美 康养福地
阳高县依托独特的温泉资源、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一核一带三圈”康养休闲边塞文化旅游格局,推动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六棱山、云门山、杏泉峪、大泉山等自然景观区,玉安生态度假岛、阳光99温泉、九龙温泉度假村,守口堡杏花节等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度假。
云门山景区
云门山自然景观区位于县城北7.5公里处,沿山一带有明长城、风洞遗址、悬云观、五龙圣母庙、怪坡、关公庙、青云寺、明清居民建筑等。
六棱山景区
六棱山属于北岳恒山山系,位于阳高县最南端,海拔2375米,因有六个山棱而得名,山上有汉白玉、空中草原等,风光浓郁,景观奇险,是极佳避暑圣地。
汉白玉石林
杏泉峪景区
杏泉峪位于王官屯镇两家营村西沟。沟内奇树绕坡、花鸟相闻、泉水潺潺。由于人迹罕至,自然风光保存良好。杏泉峪生态区以杏泉峪休闲度假村为主体,利用旧河道形成的地质地貌,建起栈道、拦塘湖,放养家禽家畜,让度假村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北方绿洲风景。
大泉山景区
大泉山地处阳高县城南部10公里处的大白登镇境内,地形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山下大泉山村因毛泽东主席为《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一文加了按语而出名。大泉山共有8座大山、12条大沟、72条小沟,最高海拔为1286米,最低1031米,境内外地形复杂,山、沟、坡纵横交错,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景区包括白登山、落凤山、凤凰山、大泉山等。
玉安生态岛
玉安生态岛位于阳高县王官屯镇重兴镇村东,总占地逾1000亩。依托天然的环山映水、杏花烂漫的优美环境,发展生态无公害的绿色农业,是一座绿色生态旅游观光的休闲度假岛,同时也是山西省渔业(养殖、观光)、旅游服务业示范产业基地。
守口堡杏花节
守口堡是塞外长城最著名的关隘之一。这里的杏花很美,一边是宜人的花朵,年复一年地竞相绽放;一边是古老的长城,年复一年地演绎沧桑。每年4月中旬至下旬,漫山遍野的杏花次第开放,吸引了大批游人来此赏花、踏春。
非遗文化 艺术之乡
阳高县由于地处晋蒙交界,农耕、游牧、边塞、军旅、民俗、宗教、红色等多种文化在此交织融汇,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留下了晋北鼓吹、恒山道乐、阳高二人台、阳高布艺、高家管笙制作、鳌石赛戏、制革工艺、剪纸、泥塑、刺绣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北鼓吹
据有关史料记载,鼓吹起源于汉代山西北部。北魏时期开始流传。隋唐时代与散乐结合后,逐渐作为民间吹奏乐被普遍应用于岁时节令、庆典祭祀、婚丧社火等民俗事项中。阳高县罗文皂镇杨家堡村的滑氏鼓乐,祖上即为宫廷乐师。滑氏鼓乐班演奏的民间鼓乐“八大套曲”大气磅礴,独具一格,先后赴美国、英国、荷兰演出,征服了大洋彼岸的观众,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晋北鼓吹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恒山道乐
1500年前,平城(今大同)作为北魏的国都,曾是道教活动的中心和道教音乐流传最广的地区。阳高狮子屯乡上梁源村李氏道乐班,继承了北魏道乐的衣钵,不仅能够演奏恒山道乐“六大套曲”,还完整保留、传承了我国古代金元时期流行的“北曲”曲牌,价值尤其可贵。李氏道乐班先后应邀出访美国、英国、瑞典,在国外产生很大影响。2008年,恒山道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满山还被授予恒山道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
二人台
“二人台”起源于明代末年,清代《走西口》剧目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二人台”艺术走向成熟。由于吸收融合了内蒙古民歌的音乐语言,阳高“二人台”既有山西特色,又有内蒙情韵,兼容多种艺术剧种,被誉为“盛开在中国艺术百花园中的艳丽奇葩”。
阳高县于2007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2009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二人台艺术节。阳高县二人台剧团曾多次登上央视舞台,二人台民间艺术正在成为阳高的城市名片和地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