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山开路 爬崖登顶 他们救下被困山顶的老人

救援人员搀扶老人下山。警方供图
本报讯 记者金松报道 半人多高的荆棘,他们用消防镰刀劈开;七八十度陡峭的石砬子,他们手脚并用爬上去……为了尽快找到被困的老人,民警和消防队员硬是在山中开出了将近3公里的“道路”。
7月2日12时20分许,本溪明山公安分局卧龙派出所接到紧急求助:两名50年前在当地窟窿村下乡的沈阳老人故地重游,被困窟窿山顶下不来了。
卧龙派出所马上组织人员搜救。教导员杨东睿告诉记者,两名老人还是按照当年的记忆进山的,因为记忆不准确,“一直到了山顶,没有道了,才意识到走错了。从上午10点多上去,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在山顶的一处小平台利用断断续续的信号打出电话求助。”两名老人说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又不会发定位,民警向消防部门求助,用无人机搜索。但是这个季节草木都生长起来了,从空中往下看不到人,民警和消防队员只好分成3组,从窟窿山下向山上展开地毯式搜索。“跟老人保持通话的一组这时终于加上了老人的微信。”杨东睿说,“这样,通过共享实时位置终于确定了老人的位置。”
微信地图上的蓝点与救援队伍之间相距将近3公里。抬眼望去,这3公里之间是没有任何道路的树林、灌木和荆棘,天上还下着雨。为了争取救援时间,救援人员决定走直线直奔老人被困处。
杨东睿告诉记者,他们先头组6人只携带急救包和食物和水前进,半山腰遇灌木荆棘拦路,消防人员用专业的消防镰刀开路。砍了一个多小时,好不容易穿过了树林荆棘,前面又是坡度足有七八十度的石砬子,大家就手脚并用往上爬。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行进,先头组终于上到山顶,找到了两名被困的老人。老人浑身早已湿透,冻得直打哆嗦,见到救援人员的瞬间红了眼眶。
救援人员马上把雨衣给老人披上,又拿出食物和水给老人补充体力。杨东睿说,有了东西下肚,两名老人精神头好了不少,表示不需要担架,可以走下山,可是想要原路返回也是不可能的,毕竟,七八十度的石砬子,爬上来还勉强,原路下去?想都不要想。救援人员扶着、架着老人顺着驴友蹚出的毛毛道慢慢往下走。虽然没走石砬子,下山的毛毛道还是比较陡峭,而且特别滑,6名救援人员每个人都滑倒了三四次以上,鞋里灌满了泥浆,衣服也都被雨水、汗水和泥水混在一起湿透。
下午4时许,他们终于和支援组会合,两名老人平安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