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走遍河南巩义才懂的7件传说故事

时间:

#河南#​#相会河南#​#巩义头条#​#巩义吃喝玩乐#​

[烟花]伏山左夫人传说

在巩义市小关镇水道口村的伏山自然村,至今存有一座明代万历二十八年立碑的古墓。碑文记载:东汉建武三年四月,光武帝刘秀被赤眉军追击至伏山,饥困交加时,一位当地村姑献上麦粥救其性命。刘秀离去后,村姑终身未嫁。后世乡民在伏山南坡筑衣冠冢,称“左夫人墓”。每年清明,仍有村民在封土堆旁焚香,纪念这位未载入正史的民间女子。


[烟花]宋太祖定陵传说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西巡洛阳返京途中,驻跸巩县孝义镇。他登临虎头山向北射箭,言道:“生不能居西京,死当葬此地”。箭落西村镇常封村桑林,此地遂成永昌陵址。今日陵前石像生仍保持北宋原貌,神道正对虎头山主峰,误差不足0.3度。当地老人说,每逢雨雾天,还能听见石马振鬃的声响。


[烟花]火烧秦桧古会

巩义回郭镇北罗村的元宵节仪式已持续六百年。据清乾隆《巩县志》载:村民取村东黄土崖的碱性黏土(pH值8.35)塑秦桧夫妇跪像,腹中填烧红木炭。当泥像七窍生烟时,百姓将面饼贴于像身烘烤,分食时呼“除佞”。2010年此习俗列入河南省非遗,近年增铸铜像,但炭火泥塑仍是仪式核心——2024年实测泥像腹腔温度达291.3℃。


[烟花]耙拉地血案

嘉庆二十四年九月十二(1819年10月30日),河南巡抚朱炜化装查访至巩县关帝庙村南私窑,反被窑主张大有囚禁。清宫档案记载:朱炜撕衣襟写血书托矿工传出,官兵救出其时,窑中已囚三十余人。百姓传说官兵用耕耙处决窑主,血浸黄土得名“耙拉地”。今遗址立有1981年民政部地名碑,坐标精确至秒级。


[烟花]小龙池祭龙

涉村镇寺里坪村的山谷中,有眼四季恒温16.5℃的裂隙泉,旱季流量0.021立方米/秒,雨季可达0.083立方米/秒。清代县志记载,农历六月初六乡民向泉眼投掷蒸饼祭祀白龙。传说白龙曾化名书生“肖云鹤”助村民抗旱,战胜霸占泉眼的黑龙。如今泉畔残存道光年“泽被苍生”匾额,祭龙仪式已转化为省级非遗“白龙庙会”。


[烟花]河洛文明之源

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河洛镇台地,考古发现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陶片。阜阳汉简《周易》印证“伏羲观河图洛书创八卦”的传说就发生于此。台上原有伏羲庙,1930年代被毁,但村民仍在遗址焚香——青石缝里插着的残香,与出土的碳化祭器昭示着八千年未断的祭祀传统。


[烟花]会说话的石将军

芝田镇北宋永定陵区,章怀潘皇后陵前有尊特殊武官石像。当拍击其腹部时,会发出125.4赫兹的共鸣声。2018年CT扫描揭示:石像胸腔有0.168立方米的天然裂隙,形成声学共振腔。守陵人世代相传:这是当年修陵工匠的泣血之作,石人替冤死的工匠诉说着不平。


[烟花]巩义人文之魂

这些传说深植于巩义的山川地理:伏山的黄土冢、小龙池的岩溶泉、宋陵的石刻群,既是故事载体,更是文化坐标。它们传递着中原百姓的价值观——对忠义的尊崇(火烧秦桧)、对压迫的反抗(耙拉地事件)、对自然的敬畏(祭龙习俗)。当你在虎头山眺望宋陵神道,在伏山摩挲明代碑刻,触摸的不仅是历史,更是黄河岸边生生不息的人文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