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历史文化特展”带来的济南魅力

时间:

这是一场可以在济南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展览,也是一场可以让全国各地游客更加深入了解济南的展览,更是一场让济南以历史文化之名向全国展现软实力的展览。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特别策划推出“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历史文化特展”,选取山东省和济南市13家文博及考古单位代表性文物,汇集济南文物精华,以济南古城的历史变迁、泉水文化、人文风情为基本故事线,向观众讲述“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的千年故事,展现泉城济南的古城格局、自然历史风貌,推动城市与泉水景观协同发展。

展览以考古发现为主要依托,结合书画、碑刻、古籍等各类馆藏文物,串联起“济南泉·城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景观申遗历程,展览从考古和馆藏视角下的“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出发,突出表现“泉·城文化景观”对于全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影响。在内容上,展览分为“序章——泉城印象”“城邑肇始——济南地区早期区域中心的变迁”“济水之南——济南古城的发展演变”“城泉共生——人文与自然交融的文化景观”四大部分,紧扣“泉·城文化景观”这一概念,立足考古成果的转化与传播,搭建城市古今对话的桥梁,演绎人居泉城中的鲜活姿态;在形式设计上,深挖城市文化元素,以城为核心,串联济南的文明史、建城史和泉水特色,采用多元展示手段,力求实现泉城意象在当代设计中的创新转化,展现当代视野下的“泉·城文化景观”。

3000年前的蒸馏酒和刻有42个铭文的春秋邿公典盘

本次展览共展出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物57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170件、一级文物85件。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市博物馆有100多件文物参展,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更是甄选了近30年来在城区范围取得的重要考古发现及最新研究成果的220件(套)出土文物,时间跨度从9000年前的后李文化一直延续到清代,体现了济南源远流长、高潮迭起的历史脉络。特别是古城区内考古发现的各时期水井、沟渠、城墙等遗物遗迹,充分表明济南“泉”与“城”的历史渊源与相得益彰。

在展览第一部分的“大辛庄遗址”,记者看到了一件非常珍贵且有意思的文物,这是一件青铜器,名为铜鸮卣。奇怪的是在这件文物的旁边有两个小玻璃瓶,里面是无色的液体,瓶子上的字条上分别标注的是“蒸馏酒”和“酿造酒”,一个无色,一个呈淡蓝色,形成了对比。

据市考古研究院人员介绍,这件青铜器于2010年在大辛庄遗址出土,造型呈两鸮相背而立状,盖为鸮的首部,尖喙圆眼;器体为鸮的身体,爪为铜器四足。盖、器身分饰鸮耳和双翅。这件文物有两个特别之处:第一个是器内存留的液体经过检测,被证实是3000年前的蒸馏酒,将中国发明蒸馏酒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填补了商代至汉代我国蒸馏酒的空白。另一个是在器盖内侧发现一个人物图案形状的铭文,呈一人执一戈一盾的样子。这是大辛庄遗址新发现的又一个铭文,被认作是族徽。无论是青铜器本身,还是族徽铭文和3000年前的蒸馏酒,都显示出这件文物的特殊性和珍贵程度。

不少观众在参观时对这件文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表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3000年前的酒,感觉很神奇:不知道这酒还能不能喝?还有酒味吗?

展览上,一件名为“春秋邿公典盘”的青铜器也非常引人注目。这件文物出土于长清区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M5,是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山东大学博物馆。据考证,该墓主人为一成年女性,从其葬具为一棺一椁,以及三鼎、二敦和编钟、编磬等成套礼乐器及两车等随葬器物来看,应是士一级的贵妇人。

为什么这件青铜器能成为一级文物呢?因为这件青铜器内底上有“字”,也就是在考古学上最为重要的“历史信息”元素——6行铭文,可以释读为:“齐国姜姓女子因婚嫁首次来到邿国,邿国贵族叫公典的人专门为她铸造了盥洗用的铜盘,希望她健康长寿、多子多福、荣华富贵,将宝器传给后代,永不丢弃。”由此可知,墓主应是某一姜姓国女嫁给邿国王室为妻者。邿国是周代东方一个小国。由于国小位卑,所以文献记载极少,且地望的说法也不一致。仙人台周代墓地的发现,,不仅补充了有关文献记载的不足,更为邿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文字史料,改变了历史上对于邿国地望的认识,同时也为两周考古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

三件镇馆之宝陶器第一次在市博物馆外集体亮相

“没想到鸡蛋能保存2000多年,和现在的鸡蛋没什么两样,真是神奇。”展览现场,很多人围在一个展柜前,俯身看着一件很小的文物。这件文物是此次展览中最奇特的展品,也是区别于青铜器、陶器、玉器、书画等各类文物的唯一一件有机物的展品,就像观众说的,这是一枚鸡蛋,一枚来自2000多年前的鸡蛋。

据市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介绍,这枚罕见的汉代时期的鸡蛋是1999年洛庄汉墓考古时出土的鸡蛋。出土时,这枚鸡蛋被泥土覆盖,但蛋壳却完好无损,保存状态很好。为了纪念这一特殊发现,考古人员将其命名为“千年一蛋”。而这也成为看上去不起眼,却是最罕见、最难保存的文物之一。

城子崖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黑陶镂孔杯,章丘区博物馆馆藏的危山汉墓兵马俑、西汉鎏金当卢、洛庄汉墓石编磬,济阳区博物馆馆藏西周俏色玉鱼鹰,长清区博物馆馆藏双乳山西汉济北王陵玉覆面、金饼,唐三彩天王俑,济南市多座博物馆和济南考古馆的镇馆之宝也是纷纷露出真容,显示出我市考古和文物收藏的厚度。

在中心展厅中间三个排成一排的玻璃展柜中,展出的是济南市博物馆的三件镇馆之宝——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负壶陶鸠、载人载鼎陶鸟。

“这三件镇馆之宝是第一次在市博物馆之外集体亮相。还有馆藏的商晚期兽面纹亚醜铜罍、唐金银平脱宝相纹葵花铜镜等文物也一起展出,对于观众来说可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济南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开创性地构建起济南9000年文明演进图谱

在展览的最后部分,有一幅古代长卷引起了很多济南观众的注意,因为这幅画绘制的内容和济南的一处名泉——第七十三泉有关。这幅画就是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的《清郭敏磐潭西客夜图卷》。

画面上的内容反映了济南第七十三泉和潭西精舍的来历,极为珍贵。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清代著名学者桂馥集资在五龙潭畔修建了潭西精舍,并一度成为当时名人学士咏诗吟赋和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桂馥弟子、济南著名书画家郭敏磐绘制了这幅传世名作《潭西客夜图》记录了乾隆五十六年涌出第七十三泉的故事。

以考古实证为经,以文物叙事为纬,开创性地构建起济南9000年文明演进图谱。本次展览通过系统梳理济南城市考古成果和丰富的文物资源,一方面讲述济南古城肇始、形成、发展、演变的故事,另一方面彰显“泉·城文化景观”的独特风貌,生动诠释“泉涌城兴”的共生智慧。展览内容不仅是对济南古城保护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更是向世界展示东方山水城市营建智慧的窗口。“一城山色半城湖”是闪耀在中国东部的独特山水景致,济南,这座浮在清泉上的城市,凭借这场文物云集的展览彰显出独特的文化底蕴。(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