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草原钢城的文艺范

时间:

“人们印象中的包头是一个‘理工男’的形象,但经过近年来大力推进文化高地建设,以文旅赋能城市品位提升,包头这个‘理工男’现在也有了‘文艺范’。”6月22日晚,在2025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发展主题活动开幕式上,作为主办方之一,包头市的这段开场白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打造文旅新亮点

“这里是包棉1958,新建成的网红打卡地,你下次来包头一定要好好转转。很多老物件,看到的是满满的回忆……”走进位于包头市青山区钢铁大街7号的包棉1958主题街区,便看到一位大爷在街区门口与外地朋友进行视频聊天,力邀朋友过来打卡。

再往里走,黑色钢梁铁架与纺纱机等老物件相互映衬,大茶馆茶香四溢恭迎宾客。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充满工业风的岁月印记,还能体验到包头街巷的烟火气息。“这里茶水一杯5元,花生、瓜子一碟3元,稍麦、油饼、粉汤等小吃价格也实在,还有免费的扑克牌,跟朋友在这里一待就能待个大半天。”从土默特右旗过来,正和朋友在“1958大茶馆”里喝茶的刘伟说。

主题街区负责人杨健告诉记者,包头棉纺织厂始建于1958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厂部分建筑被拆除,仅留下印染车间。2024年,包头市委、市政府将包棉1958文旅项目作为打造文化高地的重要载体,开启改造建设,唤醒这段火红年代的“创业”记忆。

“我们在保留旧厂房红砖墙建筑风格基础上进行扩容,形成开放式、步行式的街区空间,打造涵盖艺术空间、主题餐饮、娱乐体验、精品零售、功能配套等多种业态,为市民游客带来集吃喝玩购于一体的丰富体验。”杨健表示,目前大茶馆作为核心餐饮区域已进入运营调试阶段,客流量还不错,项目升级仍在持续推进中,下一步将有更多主题场景和商业业态陆续开放。

作为伴随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而逐步发展壮大的一座工业城市,包头是国家和内蒙古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稀土、新型煤化工和装备制造基地,有“草原钢城”“稀土之都”之称。近年来,包头市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盘活利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等历史遗产,打造了一批新的文旅亮点,包括“天下黄河第一村”、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包棉1958”等重点景区。在打造这些文旅项目的过程中,包头市坚持最小投资、最少干预,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和植被景观,不搞重资产投资,避免大拆大建,这已成为包头盘活利旧的基本原则和鲜明导向。

确保流量变“留量”

随着2025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发展主题活动在包头“天下黄河第一村”启幕,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画匠营子村又火了一把。当晚参加活动的包头市民王琳表示,自己已经来过多次“天下黄河第一村”,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惊喜。“就像今天晚上,除了传统的项目之外,还有打铁花、烟花秀、街头演唱会以及房车展示等,业态越来越丰富,能够感受到包头文旅的意趣。”

包头文旅集团董事长王树勋介绍,画匠营子村最初是一个普通的农耕村落。2023年12月,包头市委、市政府经过多次认真研究,决定在画匠营子村现有的村容村貌基础上,打造一处综合性文旅项目。“在项目建设上,由包头文旅集团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我们坚持‘轻投入、重运营’的原则,多数房屋院落保留原貌,减少总投入。在项目运营上,引进陕西袁家村文旅集团,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资源、打造优质文旅品牌。”王树勋介绍,今年6月以来,以自治区文旅发展主题活动开幕式为契机,“天下黄河第一村”已累计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综合性消费达500万元。

在因搬迁被闲置的包头市福利院旧址,“包头·春风十里”主题街区正在紧张建设中,预计7月底完成工程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8月底完成招商并陆续投入试运营。包头市春风十里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那剑介绍,建成后的“包头·春风十里”主题街区,南侧地块将重点打造精品酒店、主题餐饮、酒吧集群等业态;北侧地块将重点打造社区配套、夜经济和沿街商铺等业态。“项目通过补建建筑与现有建筑有机融合,构建‘生态空间+体验业态+品质零售’的黄金比例,将串联商业、文化、休闲、体验等多功能区域,形成功能互补空间,力求打造成可逛、可玩、可晒的主题街区IP。”那剑说。

记者了解到,在推进文旅项目建设过程中,包头市坚持市场化思维,坚持运营前置、业态为要,在项目谋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与项目主题相契合的经营业态,不搞纯展示无业态无消费无收入项目,确保建成后可持续运营、实现自洽式盈利。其中,围绕“黄河”主题,包头在“天下黄河第一村”设计了黄河九省小院,引入了民宿、餐饮、黄河文化民俗展示等业态,让市民游客可以在这里近距离触摸黄河的壮美,感受黄河文化。同时结合“天下黄河第一村”前身画匠营子村的由来,做好“画”文章,引进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包头驻留基地、紫禁城书画协会在这里落户,延续绘画文脉之美。

激发消费新活力

漫步于东河区的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不仅能看到传统的街巷格局、完整的民居院落群,品尝到“北梁爆肚”等老包头特色传统美食,还能体验中医康养、古法酿醋等项目。“人们常说在包头‘吃在东河’,这次过来感受一番确实名不虚传,而且在这里还能了解许多老包头的故事。”听朋友介绍从昆都仑区开车过来的游客莽万华对街区赞赏有加。

“这里是10多年前北梁棚改时予以留存、保护的传统民居院落,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历史文化街区。为了活化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我们从去年11月开始启动街区修缮工作,截至目前已有6处院落投入运营。”包头市住房发展建设集团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美凤告诉记者,从今年1月19日开街以来,街区已累计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收入400多万元。

姚美凤表示,街区剩余院落还会引入游乐场所、民宿等更多新的消费业态以及与西口文化相关的业态,争取今年国庆节前,将街区全部19个院落整体开放呈现给广大市民游客。“我们还计划与周边的转龙藏景区合作,整合各自优势资源,进一步打造包头市文旅新名片。”

依托这些新的文旅名片,今年以来,包头市组织非遗展示、歌舞表演等各类文旅活动150多场次。举办2025包头黄河观凌活动,启动了“凌”蛇献瑞·开河有喜春季旅游季,组织沉浸式国粹演出、艺术品竞拍等特色活动,形成了东西片区交相互动新景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包头市累计接待游客752.2万人次,同比增长36.4%;旅游总花费93.4亿元,同比增长22.3%,实现人均花费1242元。

记者从包头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了解到,下一步包头市将积极培育新型文旅业态,大力培育新增长点,激发社会消费新潜力,推动文旅市场持续繁荣。围绕年轻群体、亲子家庭、“银发族”等文旅消费主力客群,加快打造沉浸式文旅业态和消费场景。围绕传统节日和节气时令,精心策划“黄河情韵”“重回包棉1958”“西口情缘”及包头黄河观凌周等主题文旅活动,打造区域特色活动品牌,不断拓展文旅活动带动效应,吸引更多游客,集聚人气商气,拉动消费。(经济日报记者 余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