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观察:中国式创新,“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逯海涛

当地时间2025年7月8日,人工智能向善全球峰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参观者在与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互动。图源:视觉中国
中国式创新,是披荆斩棘后的乘风破浪。五年间,我们经受了贸易霸凌、脱钩断链等冲击,创新发展却蹄疾步稳。未来五年,或许依旧“不容易”,但是“怎么写就怎么做”“说到就要做到”的精神在,我们定能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突破。
“有了赋能千行百业的AI大模型”“杭州举行了机器人的格斗比赛”“民营资本控股的杭州经绍兴至台州、杭州至温州两条高铁相继建成投运”……7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发布会,回顾了五年来我国取得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浙江创新元素频频出圈。
纵览整场发布会,“创新”二字出现的频率很高。五年来,不断面世的“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显了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正如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所说,“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我们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这句话乍听朴实无华,细想却有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力量,体现着中国式创新“说到就要做到”的志气。
创新,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占据重要篇幅。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其中第二篇开篇第一句就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再往细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完善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当年的一条条规划,如今已照进现实。
中国式创新,是披荆斩棘后的乘风破浪。五年间,我们经受了贸易霸凌、“脱钩断链”等冲击,创新发展却蹄疾步稳。无论是国家队大国重器的“上天下海”,还是民企“小龙”火爆破圈,都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从政府部门到科研机构,从高校到企业,从科研人员到企业家,勇于做“难而正确”的事,坚定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深刻共识。华为面对霸凌打压,一句“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振聋发聩,蕴含着企业乃至国家在困境中砥砺创新的密码。事实也证明,“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增强中国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只会加速中国自主创新的进度和突破。
中国式创新,体现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高速铁路跨越千山万水,电动汽车驶入千家万户,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多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促进科技迭代的成功之路。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抢抓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都迫切需要我们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这其中,先进制造业是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的策源地,也是“两新”深度融合的最大场景。浙江正通过加强“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等,大力培育“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还有不到180天,我们将进入“十五五”时间。在发布会结尾,郑栅洁主任很是感慨:“这五年走来,很不容易。”未来五年,或许依旧“不容易”,但是“怎么写就怎么做”“说到就要做到”的精神在,我们定能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突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