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农业科普,须以“良币”驱“劣币”

时间:

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万丽君

近日,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所谓“农技专家”通过社交平台等渠道“传道授业”,有的在传递错误信息的同时,极力推销来路不明的农资产品,一边误导群众一边敛财欺诈。

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怪农民没有一双看破迷雾的“慧眼”。这些所谓的网上农业专家,或许对农业生产知识一知半解,却深谙互联网传播规律。“黄瓜种植有技巧,想让黄瓜一亩地有两亩地的产量,防治几十种顽固性病虫害,点击我的橱窗购买。”对于想要学习新技术、降低种植成本的农民来说,这些夸张话术刚好契合了自己的强烈需求,于是他们不知不觉就掉入了“科普-宣传-销售”的陷阱。

现实中被尊为“农业专家”者,应深耕农业领域、在相关方面有卓越建树,如此才能真正为农民解决现实问题。此前,湖北宜昌一小伙因种大球盖菇遇难题,情急之下发布短视频求助。当地农科院的食用菌种植专家实地查看后,向他科普了正确的播种与松土方式。可见,农业相关知识的输出并非没有门槛,反而是个十分专业的细分领域。反观某些网上“外行充内行”的伪农业专家,用AI制作场景“教种菜”“招农业学徒”,其真正目的不过是为了“上链接”而已。

一段时间以来,伪专家大行其道受到广泛争议,引发了数轮“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信任危机”。而对于农业科普领域来说,去伪存真尤为重要。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是粮食生产的“粮草”。其安全问题,不仅事关万千农村家庭的生计,更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

伪专家在农民中大有市场也表明,农民对农业技术服务有较大需求,相关农技服务人才资源仍存结构性缺口,亟须职能部门统筹整合资源、扩大优质农技服务的供给,建立农民与正规农技人员的沟通渠道。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等新型信息传播手段和渠道,让更多真专家及时来到农民身边,普及农资识假辨假知识,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如此,才能以“良币驱逐劣币”,让骗人钱财的伪农业专家无空可钻、无机可乘。